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投资300多万,却申领补贴1270多万...这种“生意”暴露了政府部门的一个大漏洞

    信息发布者:陆灿明
    2019-11-06 15:52:02    来源:瞭望智库   转载

    投资不到400万元,却申领不同部门补贴1270多万元……个别公司“多头申报”骗取的涉农补贴甚至远远大于自身投资。

    为确保项目在地方落地,少数地方干部认为“涉农补贴是国家的钱,不花白不花”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即使知道企业“先天发育不足”,也“硬着头皮”补贴项目。

    SMTcCyazo__4hecJcZZjKer0SeQ.cnt.jpg

    由于各部门补贴项目信息不共享、部分审批权未得到有效监督等,少数地方一些“瞄准”政策漏洞的骗补行为多有发生,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。

    文 | 农冠斌 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

  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“瞭望”(ID:OutlookWeekly1981),原文刊于《瞭望》2019年第44期,标题为《涉农骗补“生意经”》。

    一间冷库换上不同“外衣”,分别在多个部门骗取涉农补贴;一家破落的农资店,“变身”为现代化大仓库申领补贴;“纸上画饼”虚构材料,却能通过层层审批获得数百万元农业补贴……日前,广西查获多起骗取涉农补贴案件。

    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,近年来,中央不断加大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投入,各地也都高度重视涉农资金安全与风险防控,但由于各部门补贴项目信息不共享、部分审批权未得到有效监督等,少数地方一些“瞄准”政策漏洞的骗补行为多有发生,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。

    1 一个项目不同部门骗补上千万元

    北海中盛生态产业有限公司(简称中盛公司)号称是一家现代化农业高科技企业。近年来,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,地方政府对涉农重点项目进行补贴,中盛公司申报了一些项目。但广西北海市相关部门调查发现,这家企业申报材料中,多个项目的冷库竟位于同一地点。办案人员顺藤摸瓜,一起多头骗补的案件浮出水面。

    2011年,中盛公司得知广西即将开展“南菜北运”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项目申报,但公司的许多条件都达不到要求,便组建起专门的“申报团队”。

    “南菜北运”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项目对产地农产品经营企业有以下要求:注册资本300万元以上;以鲜活农产品产销为主要业务;果菜年销售5万吨以上;在广西自有或者合作拥有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;在销地具有稳定销售网点。

    而中盛公司基本上没有销售果菜的业务,在北方也没有稳定的销售网点。这家公司通过伪造公司购销合同总量、销地的销售网点等文件,摇身一变成为“实力强劲”的企业。最终,包括冷库库容等要素在内都无法达到项目要求,但通过材料造假,该企业仍获得970多万元补贴。

    “同一项目,还被冠以不同项目名称,多渠道多头申报涉农补贴。”办案人员向记者介绍,同样的建设项目,这家企业又略加“包装”后,向发改部门申报“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”国家专项补助,获得200多万元;此后,企业相继申报“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”“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农产品加工配送项目”国家专项补助,骗补上百万元。

    办案人员介绍,调查中,多个职能部门表示并不知道该企业已在其他部门获得补贴。最终这家仅开展少量“南菜北运”业务的企业,由于亏损严重,已建成的冷库、集散区设施、信息追溯设施已出租或闲置,市内销售门店已关闭。

    记者调查了解到,“多头申报”骗取涉农补贴现象并不鲜见,个别企业骗取的涉农补贴甚至远远大于自身投资额。中盛公司在完成项目投资380多万元和投入17万多元改造资金后,前后申领了不同部门共计1270多万元的补贴。

    另一案例中,西部某沿海城市一名“十佳优秀企业家”,顺着街头电线杆上的小广告,找人伪造十余枚公章和大量假发票,凭空虚造出上千万的投资额,向多个部门骗取涉农补贴900多万元。

    少数企业以“纸上画饼”方式虚构材料骗补,国家涉农资金大量流失。西南某县一家重点农业企业,花20多万元将一间破落的农资店维修改造后,摇身一变成了“现代化”大仓库,然后申报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”专项补助资金,共骗取补贴350多万元。

    2 “低级骗补”背后的制度漏洞

    采访中,广西一名办案人员告诉记者,多起案件中,骗取涉农补贴的手法并不高明,只需稍加留意即可察觉出“猫腻”,却能通过层层审批,折射出部分领域仍存漏洞。

    一是涉农补贴存在信息割裂现象。办案人员介绍,涉农补贴资金分散,种类繁多,很多补贴项目不公开、不透明,部门之间的项目库信息相互隔绝割裂,一些补贴信息不共享,难以得到有效监督。有的不法分子瞄准空子,同一项目稍加“包装”后,就可到多部门申报补贴,重复获得财政补助。

    二是部分涉农项目与市场发育程度存在落差。部分农业企业人士透露,有的地方市场发育程度不足,达不到补贴项目要求的门槛,若严格监管,很可能导致项目无人认领。少数基层干部和企业认为“涉农补贴是国家的钱,不花白不花”,为确保项目在地方上落地,一些地方干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即使知道企业先天发育不足,也“硬着头皮”补贴项目。

    三是部分把关人权力不受制约、不作为现象明显。办案人员调查发现,骗补企业造假手段粗劣,有的连银行进账单和税务局的发票都是伪造的,稍加核查便无所遁形。但个别验收把关人被收买,内外勾结;有的把关人则存在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心理和不作为的心态,疏于把关,检查验收流于形式。此外,涉案部门还往往“重分配、轻监督;重拨付、轻实效”,致使巨额涉农资金流失。

    MJeek_-N5CnSfv-bjPCaT7ENS7E.cnt.jpg

    3 破除涉农补贴“条块”割裂

    多名业内人士认为,涉农补贴是培育农业产业的重要举措,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,但一些骗补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查处,容易出现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现象。他们建议采取多重举措堵塞漏洞,规范相关行为。

    首先,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涉农补贴项目信息化平台。

    复旦大学廉政与反腐败研究中心主任李辉认为,各涉农补贴部门宜强化联动,打破现有涉农补贴模式,搭建涉农补贴项目信息共享平台,实现信息共享,全面掌握企业运用和已享受项目补贴情况,实现动态监管。对项目申报资料中存在的疑点和问题全力核实,防止个别企业变造、伪造项目资料,多头申报骗取政府补助资金。

    其次,完善涉农项目审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。

    “涉农补贴项目中,审批人员权力监督是关键。”李辉认为,在很多骗补行为中,都发现公职人员参与合谋的情况,“要从根源上解决涉农补贴安全问题,就应不断对审批权力强化监督制约,将审批权亮出来,接受公众监督,才能形成有效制约机制。”

    他建议,涉农补贴主管部门严格推行资金公示制度,对涉农项目的实施和变动情况主动向群众通报,发挥社会监督作用,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的追踪问责制度,对发现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。

    采访中,广西北海市纪委相关办案人员认为,下一步要强化对涉农补贴资金使用、项目建设等诸多环节“事前、事中和事后”的全面管理和监督,确保“资金流到哪里,监督就跟到哪里”。

    另外,一些农业企业人士表示,如果涉农补贴有效发挥作用,往往能助推农业企业产业化发展,但若门槛过高,很容易脱离实际,“涉农补贴项目实施过程中,各部门应吃透产业政策,科学评估市场发育状况,全方位调研论证,严把项目审批关,确保涉农资金用于最需要的企业。”

    打赏捐赠
    4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